育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育儿论坛 育儿网 指南 查看内容

孩子精神健康方面有问题,能吃药吗?

2009-2-17 22:4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92| 评论: 0|原作者: 尹琳|来自: 加中时报

整个办公室的人都在喊头痛眼痛情绪低落。我突然想到传说中吃了让人快乐的药,随口就问了Susan,她眉头大皱,还没来得及把NO说出口,另一位同事已经急不可耐地表达了意见:“打死也不吃,我才不信那些药丸子吃完了会让我快乐呢!”末了还不忘补上那句经典的话:“是药三分毒啊。”且不论这样的坚决是偏见还是真知灼见,至少我们还有的选择,替自己或是我们的孩子。使用患有忧郁症或是焦虑症的药物向来都是争议性很大的问题,对成年人如是,对儿童和青少年更不必说。

收容所引发的争议

最近,《环球邮报》刊发一篇安大略省儿童保护协会收养所是否让孩子们过度使用了精神类药物的文章,引发各界关注和热烈讨论。一时间,关於儿童服用精神类药物的争议再次提上议事日程,正反两方都有理有据互不相让。据报道,安大略省已经成立专案小组,准备就儿童尤其是收养所儿童服用精神类药物提出具体标准,并对药物治疗进行严格管理。

事情源起於去年,多伦多附近一家收容所某13岁男孩混服精神类药物的案例曝光。这个孩子被诊断患有4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对立违抗性障碍和抽动障碍等等。他每天都要服用多种精神类药物。事件曝光后,孩子的祖父母要求能够将男孩带回家里抚养。多伦多的儿童心理医生Marti MaKay受当地儿童保护协会委托,评估这对老人是否有能力抚养孩子。他发现,孩子因为服用成年人才能服用的药物而受到了化学制品的严重影响,以至於他的真实性格像被阴云笼罩般无法显露出来。“有许多这样的孩子,”MaKay 医生说,“如果对收养所的孩子进行研究,你会发现凡是在服药的孩子,100%都在混合服药。”

调查发现该收容所的医护人员都没有经过培训,也根本不了解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除了高剂量的药物,他们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努力来治疗男孩精神健康问题。

用药物来“管教”?

根据《环球邮报》记者获取的一份政府文件,发现2006年安大略省随机挑选出来的5个儿童收养中心有47%的孩子都在服用处方药,治疗抑郁、精神无法集中、焦虑和其它各种形式的精神疾病。这个比例要明显高於普通家庭的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Dick Meen表示被收养儿童中很多人曾遭受虐待或是被严重忽视,甚至经历过失去父母的痛苦,必然比普通孩子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服用精神类药物则是让他们听话的最简单最快捷之方法,“问题是,这些都不能解决实质的问题。”Meen在安大略省最大的儿童心理健康诊所担任主管,他说:“今日的北美,每个人都急於寻找迅捷的方式解决问题。而许多孩子,尤其是那些没有父母疼爱的孩子,就很可能成了这种方式的受害者。”

Meen
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被收养的孩子也没有得到更多他们这个年纪需要的照顾和关注。一些私人收养所会雇用收入较低又没什么经验的医护人员,对药物监管不利,对药品的副作用又缺乏了解,所以,孩子们遇到心理问题时,他们常常毫无顾忌地诊断并且使用药物治疗。而社工又因为负担较重,而在法律上只需要每三个月探视一次他们监管的孩子。

Duram
儿童收容所的负责人James Dubray承认自己的收容所对药物治疗监管也是不足。但另一方面,他也指出,抚养这些经历丰富的孩子和青少年并不是简单的事情,甚至有些是因为行为过於诡异而由父母送进收容所的,可想而知管教这些孩子的难度之大。

是使用不当吗?

当然,这样耸人听闻的案例并不只是发生在安大略省,类似的问题在包括卑诗省内的其它各省的收养儿童中心或多或少也都有发生。但回到社会大众的普通家庭,父母让孩子服用一般药物都小心谨慎,何况精神类药物,更何况混服精神类药物。儿童和精神类药物两个词汇放在一起早已是社会争论的焦点,很多父母都无法接受将此类药物用在孩子身上。尽管如此,2006年,加拿大药局开出了5100万精神类处方药,比2002年增加了32%。而出售给儿童的抗忧郁药物处方也高达187万,比四年前增加了47%

温哥华儿童医生梁新洪介绍说,精神类药物一般指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与精神病患者服用的药物不同。当孩子患有精神类疾病而无法用心理治疗加以控制的时候,服用这类药物,会加强对病情的控制和改善。梁医生说,所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医生还是会给儿童开出这种叫做“off label”的处方药。

多伦多儿童保护协会的委员会成员Ene Underwood对此感受颇深。他3年前收养了一个问题儿童,今年已经12岁了。Underwood承认在他们相处的3年中,孩子的病情得到了相当的改善。他认为除了孩子自己的努力,三年来一直服用精神类药物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也需要来自学校、家庭相应的支持,以及孩子自己的自尊自爱。”

儿童心理学家Stan Kutcher 对於没有经过研究试验就施加於儿童的药物治疗法完全不赞同。“药物对成年人安全有效并不意味着它对年轻人也会有同样的作用,我很担心我们对药物在年轻人身上的研究如此缺乏的状况。”精神类药物因为很难获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而很少在儿童或青少年身上进行实验。由此,很多药厂都会标志18岁以下儿童禁止服用的警告。毕竟,没有经过研究和试验,很难确定某种药物的副作用到底会如何,而药厂也都不希望对此负责任。

“无路可走”的孩子?

大部分医生都强调自己开的处方药仅限於那些“实在无路可走的案例”。住在美国密歇根州的伊加富特欧夫妇,他们12岁的儿子迈克尔或许就属於“无路可走”的那类病人。过去7年里,伊加富特欧夫妇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迈克尔。如今,迈克尔正在服用4种药物,分别是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和安眠药。尽管如此,迈克尔的精神分裂症症状还是不可避免地显现。他用脚踢家里的墙,把墙上抠出大大小小的洞,把墙皮扔得到处都是。他把楼上浴室的盥洗池从墙里“拔”了出来,还把家里的两扇门拉坏。伊加富特欧夫妇身心俱疲,干脆放弃修理迈克尔弄坏的东西。问题是,药物的作用常常无法预计。《纽约时报》记者曾采访过迈克尔一家。当他们在客厅里聊天时,迈克尔突然开始哭闹,大声咒骂,还不停地用力扇他爸爸的耳光。劝阻管教无效後,迈克尔被关进了厨房,留给他父母的就是尴尬和更多的无可奈何。他的父亲不禁问道:“这样的情况一直存在,难道这些药物一点作用也没有吗?”

对此,Kutcher 出年轻人不是小成年人。他们的体质不同,新陈代谢不同,大脑反应不同,自然身体对药物的反应也不会一样。曾有朋友的儿子因患有多动症而服用医生开的处方精神类药物,但病情没有好转之外,情绪却更加低落,甚至有了自杀的举动。父母无可奈何之下把儿子送进了精神病院,至今仍然无法一家团聚。可想而知,这家人的生活是如何凄惨。而混用药物的情况更加令人担忧,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发言人表示,虽然混服药物是很多见的治疗方法,但没有任何数据能够支持。而且一些研究结果也已经证明,混服精神类药物可能引发严重副作用,影响孩子的一生。

关注孩子 正视药物

缺乏研究试验的客观现实,加上普通人对精神类药物副作用的恐惧,儿童服用精神类药物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所触,尤其是患儿的家长。但也有医生认为,“适当剂量的处方药可以让孩子在学校度过安稳的一天。”梁医生表示,他曾经遇到过很多类似的案例,要使用药物时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重视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梁医生说,“但从某个角度讲,这是个心理问题,如果得了肺炎,我开什麽药家长通常都不会问就去买了。可如果是情绪、心理方面的疾病,家长们通常都不接受药物治疗。”

而这些触情绪在中国人的圈子中尤为严重。就像上述提到的同事,压根就不相信吃药能改变情绪。梁医生说兀自否认药物的功效也是不科学的想法,“药物的确能够让人的情绪得到控制和改善。”这里有2种情况,一种人是天生就有情绪问题,压抑不快乐就是他的本性;另外一种是遇到突发事件,不快乐是一种短期行为。这两种情况都可以使用药物进行调整。身边曾有一个实例,就是朋友的丈夫因为一直找不到工作而情绪低落,情况严重时甚至有自杀倾向。医生让他服用某种精神药物后,情绪有了极大的好转。

梁医生强调,由於目前的研究状况,能够施加於儿童的精神类药物毕竟还在少数,医生在开出处方药时也多会小心谨慎。一般来讲,社会中不会有像收养院儿童类似的滥用精神药物的状况,也希望家长不要过分担忧。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育儿网

GMT-5, 2024-5-19 15: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