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对我说:“看你儿子学钢琴学得多值呀,才三年多就过了十级。省了你多少时间、多少银子!你家孩子怎么就这么争气呢?” 我还没来得及回应呢,这位妈妈就已经转身冲她儿子开了火:“看看你,学了六七年,多花了这么多功夫,也没见比你考分比人家高,真是冤死了!”那孩子莫名其妙地被骂,耸耸肩气哼哼地说:“又拿我和别人比!” 是啊,这种事情能这么比吗?朋友的孩子六岁多就开始学琴,年龄小自然得多学几年;我儿子学琴时已经十岁多了,学得稍快一些也是正常。从表面上看,我家孩子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速成”考完了RCM十级,我和他爸对这种结果确实也是很满意、很知足了。 但是,我们也并非完全没有遗憾。如果能重新选择,我们倒宁愿让孩子早两年开始学琴,多给他点时间,让他把基本功打得更扎实一些,对音乐的理解也更深刻一些。 我曾经听过这个孩子弹琴。感觉他弹得不仅非常流畅,而且很有激情。从他的琴声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音乐的那份热爱和投入。单凭这一点,这六七年的功夫就没白花。做什么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特别是像学琴这种非下苦功夫不可的事情。多花了功夫,最终受益的是孩子自己,又何必去和别人比谁学得更“快”呢? 劝别人的时候比谁都明白,可一轮到自己,照样犯糊涂。我这个当妈妈的,其实也是经常拿孩子去和别人做一些无谓的比较。 有时会不经意地对儿子说:“看人家某某学习多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又得奖了,再看你……”或者是:“看人家某某,个子长得多高,比你高半头呢……”还有:“看人家某某,才十岁,画画就这么棒,比你现在都强!” 儿子很气愤:“妈,你怎么每次一夸奖别人,就得把我给捎上呀?人家别人都说我挺好的,就是你总看我不顺眼!” 也难怪孩子愤怒。我小时候,不也最反感妈妈把我和别人这么比来比去的吗?这种比较法往往是用别人的长处来反衬我的短处,最后的结论就是:你做得还不够,得继续努力呦!老妈还美其名曰:激将法。 我却恨死了这种激将法,那是对一个孩子自尊心的无情摧残。我曾经因此而躲在被子里偷偷地哭泣,并且暗暗下定决心:等我长大了,坚决不拿我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 人是健忘的动物。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我忘却了很多誓言,也包括这一个。 儿子小的时候,曾经是我最大的骄傲。他刚出生那会,我天天抱着他,舍不得撒手,整天乐得跟个傻子似的。那感觉不是抱着孩子,而是抱着天底下最最珍贵的宝贝,心里别提多美多知足了。一见了熟人,就没完没了地跟人家念叨自家孩子那点事儿,也不管人家感不感兴趣、爱不爱听。姐姐就笑话我说:好像人家都没孩子,就你有孩子似的? 后来带孩子去打疫苗,在那里遇见了一群新妈妈,才发现原来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打完疫苗出来,一个妈妈兴奋地对老公说:看,别的孩子都哭了,就咱们宝贝没哭,这些孩子里就数他最勇敢!另一对父母则骄傲地说:护士还没开始打呢,咱们宝贝就哭了,看咱们孩子多敏感、多聪明! 是啊,在世上所有妈妈眼里,自己的孩子都是最漂亮、最聪明、最可爱的宝贝,他们的一颦一笑都是那么与众不同,让我们没法不自豪。 可是,孩子会渐渐长大,他不可能永远当我怀里的小宝贝,我也不可能永远这么自娱自乐地傻笑下去。当他逐渐挣脱我的怀抱迈向社会时,就算我不把他和别人比,群体中那种有意无意的比较毕竟是客观存在,谁也回避不了的。在这种比较中,父母的心态也最容易发生微妙的变化。 人无完人,就算是再优秀,也不可能样样都独占鳌头,何况他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一旦他的愿望和能力与我的期待有了落差,矛盾也就产生了。爱之深,责之切。于是不自觉地去拿他和那些更优秀的孩子去比较,试图强迫他做的更好,如同当年老妈对我所做的一样。 很羡慕有些母亲能够自始至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孩子的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学会做一个成熟的妈妈也同样需要时间的沉淀。 在接受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方面,加拿大的父母比我们中国人似乎普遍显得更宽容一些。相对于中国家长“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加拿大人却经常这样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是啊,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家儿子也不例外。他就是他,一个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普普通通的阳光少年。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要是拿我跟有些同龄人去比较,恐怕还真就没脸活着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实不应该太为难孩子。况且儿孙自有儿孙福,当妈妈的就是急得披头散发,也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于是时不时地提醒自己:要入乡随俗,要与时俱进。尽量不要刻意地拿孩子去与别人比来比去。如果哪天实在按捺不住了,或者确实有比较的必要,也要先把心态摆正了再说话。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