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的工夫,儿子即将上中学了,再联想起八年前女儿离开的小学情景,光阴荏苒,该是留下点我所知道的加拿大小学堂印象的时候了,那就从俺儿女所上的学校挂一漏万地说起吧。 多伦多这个省会之城,小学校的数量真不少。不过近些年来由于市区的房价地税年年上升,许多人都搬去郊外买房居住,也有企业撤离,致使市内的学生来源减少,教育局不得不关闭合并一些校所,以节省开支。 小学校中,有的是从幼稚园开至6年级,有的是连带着初中直到8年级;有的还设有全法语制式的教学班,有的则辟有“天才班”,读这些特殊班级的学生,就不遵循就近入学原则了,可能来自于较远些的地方。一般超过5公里的,教育局就会安排校巴免费接送,不过逾五年级以后,便改发与公车车票,自己乘地铁或公共汽车了。 孩童上学,一般在社区内步行个十分八分钟均可抵达。当然也可以跨区选校就读普通班,这就要看你中意的那间学校有没有空缺了,倘若它们本区域内的学生人数招不满额,便会给外区欲来的孩子申请表格,叫做“optional attendance”,填了之后由现在学校的校长签字推荐,报送候选。最后通过抽签中“乐透”奖的方式,摇出幸运者,有福之子就能如愿以偿了。 因此,一贯重教的华人家长,打听着哪所学校好,或效法“孟母三迁”,通过买、租房子搬入相应驻地,孩子就会铁定进入该校。或有中外极少数人托在那一带居住的朋友弄个假租约啥的,冒充坐地户蒙骗过关,混入该校。 也正由于这样一来,无形中便把这类学校附近的房价、租金给炒了上去,所谓“名校区”炼成了。来自中港台各地的中国人都极看重名校效果,华文报纸上醒目的卖房广告多祭出这一旗号。可是久之,蜂拥而至的结果,让不太讲究名校的白人却逐渐搬走了,落得这些校园净是华人子弟,孩子们凑堆在一起反都讲起粤语、国文来,反倒冷落了英文,这名校念的可就有违了家长的初衷。 每间小学校舍与校园的规模都不算大,但都有大操场和体育馆、教师的停车场。在校学生平均约二三百人,一个年级就一至两个班,每班二十几个孩子。有时生员不足,就混合班级,即挨着的上下级两班合并,凑足一个班次的人数,老师一会儿教低年级部分,然后布置下点啥让他们做着;倒出空儿来再教高年级部分,交替、兼顾着来。 天知道这种“分身有术”法怎能保证教学质量,叫来自大陆的人想起了故乡缺师少教的山村小学来,不敢相信这竟然是在教育发达的北美国际大都市。 学校总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五年级以下都得有大人接送,上下课时分在校附近的不同的街口,均有义工在临时指挥交通,优先让孩子们过马路。一俟开课了,学校楼的门便关起来锁住,迟到者或有事欲入的需按门铃,办公室的人看清来者后才给开门。 教育局还安排警察轮流到各个学校宣讲安全注意事项等常识,教育小孩子远离凶恶,不上当受骗,还教授消防撤离演习。学生如果因病或者有事缺席,家长必须事先或即时告假,否则校办会打电话到家里查询,以确保学生不翘课逃学、抑或意外走失而家长浑然不觉的现象发生。 每天早上学生们在操场列队集合,鱼贯顺序而入楼内教室,立正高唱国歌后正式上课。中午下课,都到校体育馆内集体进午餐,有的校方还提供热饭,但须在开学前预先定购一学期的。不参加者就自带午膳,家里有人愿意接回去吃的也行。携饭的被严格要求勿有花生类的食品,不允交换食物,因为加国不少人对花生极度过敏的。下午放学,之后开些课外活动,如体育、话剧表演、舞蹈、棋类、拼读、汉语、西班牙文学习等,任意报名加入,有的免费,有的收钱,但并不贵。 六月底放暑假,九月初过了劳工节开学,暑期间没有作业或者返校活动,皆是自理安排。再就是圣诞节放两周的假,过完元旦立马开课,算是寒假了。三月中旬有个一周的短休,称作春假(March break),孩子们可以愉快一下,单是双职工的家长就苦了,还得报名送托儿班,或者请假在家看孩子。 课堂之内的氛围很是轻松,上课都是围坐着小桌子的形式,有时候还席地而坐,十分随便。学生交头接耳,叽叽喳喳,称谓老师也是直呼其名,显得颇不尊师重教,跟国内排排坐、背着手、不苟言笑、对老师毕恭毕敬的情形大相径庭。 有时候朗朗说话声太过喧哗,老师不得不厉声高叫弹压,也就安静个几分钟,就又渐渐话声鹊起、故态复萌了。所以在此当老师得好生哄住学生,维持课堂秩序挺费劲,因为没有“师道尊严”,这大概也是他们常挂在嘴边上的人权吧。 课业的内容却是最令东方移民家庭所诧异的,按照我们“严相逼”的标准习俗,这儿的学校可以说几乎不教啥东西,每天就是耍!又没有课本、作业,也没见得教学大纲之类的,孩子回家来你探询“都学啥了”?一问三不知;有无作业?没有,抑或在教室里已经完成了。 书包就是个盛饭袋的什物,除了午餐盒,空空如也。偶尔带回几页复印纸之类的,算是研究课题(project),吭哧吭哧弄一个星期,缴回去也不知下文了。 算术方面,都三年级了,还在练习个位数的加减法,实在是起点忒低、进度太慢了。上了两位数以后就让用计算器了,不咋强调背诵“小九九”。看看这现况,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华人的数学好”、“中国人会算账”了。 我们家九十年代中曾在新泽西呆过几年,女儿读了一、二年级的美国小学,当时感觉比中国的同期教学是差了些事,但至少还有个课本、回家父母可以依照着辅导一下,自拟点类似的题目练习。来到加拿大,顿觉比老美又慢了半拍,连教科书都省了,弄得家长想业余帮助都找不到北,只好放任自流。 既然俺的老大这么过来的,到了老二,有经验了的我们干脆也不那么着急,见怪不怪,就那样了。倒是这俩孩子尚还行,先后都考进了天才班,教不曾搬入名校区的爹娘省了一些心。 至于学生之间及与老师的关系方面,这儿确是比较简单的,不似国内那么复杂。大概是因为没有什么“几道杠”臂章的班干部等级,也没有戴“红领巾”体制,更没有什么评比、投票的。老师也不具甚“仲裁权”,所以彼此之间不存在“你上我下”的利害。自然也就用不着给班主任送礼、要求特别关照等等,大人小孩都轻省。 到了圣诞节时给老师送个贺卡之类的,是另外一回事,没有任何贿赂的色彩。小儿郎们因此天真烂漫得多,跟回国探亲时见那些同龄的“小人精”的头脑比起来,实在是太纯朴率真、童心未泯了。而且更由于课外不多被家长死逼着学这学那的,故而学生“多才多艺”方面远不及国内那么普遍、突出,就算是还给了孩子们一个原本应该的快乐童年。 小学生的成绩评估不打分数,只用A、B、C制进行分类,成绩单(report card)倒是给的较勤,评语大都是“高歌颂扬”,即使是负面的,也都转弯抹角地正面着说,让你自己从鼓励中去揣摩个中不足之寓意。开家长会时,老师也尽量说你孩子的优点,殊少直接了当谈缺点的,除非很过分的。而华人家长互动、提得最多的意见,不约而同的是要求多布置点作业啥的。 由于没有考试,排行榜就荡然无存,谁也不晓得孩子在班级里的名次,自然抹煞了争强好胜意识,说是“怕伤了儿童的自尊心”。就算近年来安省设立了三、六年级统考,但是它并不作为升中学的参考依据。所以有钱人,或者一般人省吃俭用的,就将子女送去私立学校,每年花上不少于大学学资的银子,以图多学点知识,将来具备多一点竞争能力。 其实训练学生的能力,才是这里的教育的中心和重点,孩子动手、动脑思考的机会较多,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知识。他们做得最多的就是研究课题(project),老师布置下来一个题目,教学生如何查资料、写总结,有点相当于大人的科研方式。由于现今有了网络系统,查找信息就尤为方便,就看自己如何截取、组织了,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摘要、串联、写作能力。所以说是寓学习于无朗朗之声之中,潜移默化,不同的方式。 学校还时有组织孩子们外出“野游”,去动物园、博物馆、滑雪、看运动会等,最值得称道的是去多伦多中心岛的科学学校呆一周,吃住都在那儿,头一回过“集体生活”,学习自然科学,儿童们可开心了。原来这项活动安排是全免费的,现在因为经费吃紧而减至三四天了,而且要自己缴费100加元。 小学的教师,女性占绝对多数,跟国内的情形差不多,故男老师比较吃香、容易谋到教职(中学刚好相反)。每个班级除有班主任以外,还有教辅(teacher assistant)襄助。教师临时请假了,就有专门的代课老师前来替补。这些替补师资是暂时未找到固定职位的新人,每天就是等候着电话召唤而随时随处去打补丁的,直到有一天他们申请到了永久教职为止。 至于校长,一般只有一位,人数多点的学校配备一个副校长,有三俩个秘书等协助,管理着整所学校,人事结构相对简单。但是校长的职权责任巨大,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她的记忆力超强,开学不用几日,便能记住了全校每个孩子的名字,真是令人佩服至极。校方每日要上报出勤学生数目,依此可以得到上头按天按人头来的相应拨款,这一点跟国内体制也大不相同。 除去教育局下属的公立学校外,还有天主教教育局辖管的中小学201所,同样是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跟前者一致,但多了些志愿活动和宗教信条。据报道获得安省“杰出年度教育奖”的前79所学校中,天主教学校占一半,所以许多家长趋之若□,但该校的门槛是:要求家长或孩子持有天主教会颁发的信主受洗证明。故有些心切者就到教堂坐礼拜、望弥撒,接受点水礼,拿到了证书就如愿以偿地进校念书了。 再就是有基督教会自办的私立学校,需要缴费的,通用公立教学大纲,但还学《圣经》等,这等学校分班甚小,“小猫三五只”,灌输的多些,学生更加单纯正直,是怕在公立学校学不到东西、却学坏了的家长的另外选择。不过它有点类似于温室的花朵,将来孩子从“真空”中踏上“染缸”社会,适应起来有些难度,是为白璧微瑕吧。 关于公立学校里的法文班(French immersion),一般是在二年级时报名,也不用考试,自愿报名、老师推荐便可进入,之后的所有课程均以法语授课,直到高中,锻炼学生的法文能力。因为安省是英语的天下,华人家长钟情此班的不多,这班的好处就是班级相对也小,老师照顾得过来,学生的第二语言能力强,将来毕业找工作的机会大些。 而天才班(gifted program),是在三年级时报考,由班主任提名推荐,心理学家一对一的单独面试,一个半小时,并非考知识记忆,而是智商、应变的能力。记得考完了回来我们问起都考了些啥时,儿子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没法实现准备练习的。考生必须达到标准的98%以上,才算及格。过关者从四年级开始就读,允许学生每年考一次,下一年插班入读。天才班一直开至高中毕业。到了高中阶段,全多伦多仅有三所学校设置此班,仍旧依据就近划区入学的原则。 据老邻人说,在三四十年前这里的学堂也跟我们国内现在相仿,灌输与管束得甚严,后来才改为这诱导启发式的。没出洋的国人挺崇尚西方的教育,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海外留学是望子成龙华人家长的普遍梦想。 的确,国内填鸭式的早期开发智力,个个竞争意识极强,叫孩子失去了童真,且培养出的多是高分低能。很多大人不想让小孩只陷在补习、题海、竞赛中而没有快乐的童年,所以“为了孩子”便移民出走西域。可是落地一瞅,又未免失望,洋学堂的读书竟稀松到不学啥知识的地步,至少小学、中学是这样,反又不觉地怀念起东方的教育来。真是矛盾啊。 其实想想看,鱼肉与熊掌不可兼得,世界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物,所以也就甭觉得遗憾了。在这儿怎么着都是进大学,况且眼下还是西方的学府较为吃香、暂时领导着世界潮流,我等既来之则安之,就入乡随俗吧,也算是“身在福中要知福”。 近来在网上见报道,国内考察团来北美,得出的最大共同感受就是:准备条件把孩子送出去。至于将来“东风压倒西风”的时候又是另一回事了,那会儿我等说不定又在为孙子辈的是否移尊回国而动另类心思了呢。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