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妈妈早早让孩子学乐器,认为这样才最正规。这有一点曲解,就是把音乐限制在知识和技能的范围里了。其实,学习音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学音乐,最重要的是学会感受音乐、表达音乐。这些学习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中开始的,妈妈就是宝宝最好的老师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是由错落有致的音高和长短有序的节奏组成的,这样的“音乐”大量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音高的感受和表达。 有些人认为唱歌才有“音高”,其实我们平常说话尤其是汉语,它的四声就具有天然的歌唱性。比如我们拉长声音说“妈—妈”,就是乐谱上的“5—3”,而说“宝—宝”接近“1—3”,妈妈如果用悦耳的声音说出这些词,在宝宝的耳朵里就是美妙的音乐。平常说话时,多用悦耳的、歌唱性的长音对孩子讲话(大多数妈妈其实就是这样做的),并且注重让孩子比较、分辨高低不同的声音。就是家里其他人互相说话时,也要用悦耳的声音和和气的语调。 音高训练的“材料”: “水妞水妞,先出那犄角后出头。 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骨头烧羊肉 ……”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 叽里咕噜滚下来。” 2.节奏的感受和表达 节奏在生活中的存在就更普遍了,我们的心跳、呼吸,走路、跑步,都具有一定的节奏。 除了这些固定的节奏,还要让孩子接受一些变化的节奏,比如用拍手、跺脚,敲击物体等,用嘴念也可以:“镪—镪—起镪起,镪起镪起镪—起。” 有很多孩子喜爱的歌谣,可以让孩子按照节奏来念: “大公鸡,真美丽, 红红的冠子花花的衣, 每天早上喔喔啼, 它让我们早早起。” 一些有节奏变化的歌谣效果会更好: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打烧酒。 烧酒辣,点洋蜡;洋蜡苦,卖豆腐; 豆腐烂,摊鸡蛋。[改节奏] 鸡蛋鸡蛋咯咯,里面坐个哥哥; 哥哥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姐姐; 姐姐出来梳头,里面坐个马猴; 马猴出来点灯,烧了鼻子眼睛。”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